购票需知
限购说明 | 每单限购6张 | 座位类型 | 请按门票对应座位,有序对号入座 |
儿童入场提示 | 建议年龄12岁以上观众观看 | 其他说明 | 售出的所有实体票票面价为卖家拿票的折后价格,票档对应的座位区域不会有影响。 |
实体票 | 本项目支持凭实体票入场,支持以下取票方式: - 快递配送:运费10元(V4及以上会员包邮),顺丰发货。 - 现场取票:票牛工作人员将在演出开场前1小时至现场派票。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具体取票地点将在演出当天以短信通知发送至预留的手机号。 | 电子票 | 本项目支持凭电子票入场。 -请至少提前一天购买,开演前24小时内,票牛会发送取票短信,请按短信提示内容取票。 |
项目简介
剧目介绍
- 认证、话剧《12个人》在紫金大戏院谢幕时,导演田水特地上台亮相,“因为我是南京人”。1986年,她从南京考上戏剧学院。“那时候南京戏剧还是很厉害的,我记得九几年举行小剧场戏剧节,我们从上海坐火车到南京看戏。”然后这一次,她带着自己导演的戏参加“南京青年戏剧节”。北京喜剧中心认证2023-05-16
《12个人》编剧为雷基纳德·罗斯。1957年,亨利·方达将其搬上银幕——《十二怒汉》,自己任制片人。这其实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因为几乎整部戏都只有一个场景,且没有女主角。但最终该片夺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雷基纳德·罗斯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提名。
“我们只要有12个男人,12套西装,12把椅子,2把刀随时随地就可以演起来。”田水说。《12个人》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个闷热的午后,12个原本素不相识的男人因为一桩命案而成为陪审团走到一起。开始只有1个人对法庭上的证据有合理怀疑,慢慢的大家都开始质疑起来……而这也关系到是否要把一个16岁的少年送上电椅,执行死刑。12个人拥有12个迥异的性格,他们如何在斗争中一次次发现新的疑点,再抽死剥茧对事件进行合理怀疑,从而或推翻或坚持自己的观点,成为该剧最大看点。
而且最终陪审团成员也只是对推断有罪的证据产生了合理怀疑,“既然这样就不能不负责任把一个可能无辜的生命送上电椅”。
这已经是田水导演的第7版《12个人》,这7版基本上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优秀的男演员都“一网打尽”。所以这部戏特别受女性观众的欢迎,“12款型男,总有一款适合你。”田水笑称12个人经常被观众归为12星座。
这也是看这部戏的乐趣之一。比如最先提出质疑的8号陪审员,可能是个处女座,才会这么不合时宜,可世界有时候就需要这样格格不入的人。主持大家投票、讨论的1号评审员是双鱼座吧,只有他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观点。半途请人吃喉糖的2号陪审员是天秤座吧,那么老好人。一直坚持到最后的愤怒的3号陪审员是狮子座吧,不停在发怒,而且对儿子挑战自己的权威一直恨到今。话说李传缨演得真好啊!
看上去理智有条理,但其实没什么慧根,反而因此最难说服的4号陪审员大概是金牛座。5号陪审员又自卑又自尊,身体里有两个小人在激战,是双子吧。6号陪审员可能是巨蟹,当别人对年纪最大的陪审员不敬时,他挺身而出。7号陪审员显得最傻,根本不想参与任何讨论,只想着晚上的球赛,是缺心眼的射手座吧。9号老爷爷是天蝎座吧,看上去很柔弱,其实最厉害。10号一直在莫名其妙咆哮被大家怀疑有躁郁症,可能是没想太多就先发火的白羊。11号陪审员思维严谨,理智清晰,连导演田水都说他最接近8号,所以之前扮演11号的王衡在这一版中就出演了8号,他是同为土相的摩羯吧。而12号陪审员显然是个怪咖,一边讨论还一边不忘画画,水瓶座耶!
还剩下导演一个女人,“他们说我是十二星座圣斗士里的雅典娜!”回复赞 - 认证(以下提及的“话剧版”均为刚看的国内版,“电影版”均为美版《十二怒汉》)柔小小认证2023-05-16
《12个人》的话剧版是另类的“一镜到底”,“镜”是观众的眼睛。由于无法切镜头、换视角,故事节奏就变得难以掌控,时间流逝成为了最难表达的事情,每一幕仿佛都紧接着下一幕,情绪没有递进,以至于很多时候我都感觉气氛的焦灼和剑拔弩张主要是因为角色们个性急躁,而非出于他们的个人经历、“受困”好几小时的事实和讨论久无进展的挫败感。很多围绕着“解读真相的角度”的冲突似乎也变成了宣泄情绪的纯粹的吵嚷,观念的碰撞变成了荷尔蒙的蓬发,剧作深度不再。
另外,仍然是囿于形式,观众无法看到演员的微表情,诸如“尽管脸上汗珠滚动但不去擦拭地持续着目光对峙”这样微妙的镜头没法传递给观众,于是话剧的基调相比起电影版就有些飘忽不定,快节奏和搞笑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样也是因为在话剧中,演员表达炎热的方式大体上是“擦汗”、“喝水”和“脱衣”三种,重复地使用的话会显得刻意,所以看得出来话剧版删掉了不少凸显空间之憋闷的动作设计,以至于前半段基本上我是没有感觉到角色们的燥热难当的,剧本对他们的“怒”的塑造自然就失败了一半。我觉得这也吃亏在剧场的布景本身就很宽敞上。
最后是我对话剧的剧本不太满意。话剧版对一些精华台词进行了删节,浓重的话剧腔和译制腔也使得部分饱含深意的台词变得夸张,不像是会被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这是和原著的本意背道而驰的。观众理当在无知无觉中化身为《十二怒汉》里的一员,一样地流汗,一样地焦躁,一样愤怒地捍卫遭到质疑的自己认定的正义。话剧自带的部分拿捏和夸张粉碎了我不少的共情,比起融入剧情,我分外明显地感觉到“我在看戏”。
虽然这么说很冒昧,但总体而言,我认为话剧版的戏剧冲突远没有电影版激烈,所以我觉得它是鸡肋般的存在,这个故事可能本身就不适合改编成这样的形式。根据我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先看话剧再看电影的话,体味不到电影本可以传达的那么深刻的震动,看电影时又会因为已经知道关键情节而丧失参与感;先看电影再看话剧的话,则会因如上问题感觉话剧比不上电影,甚至有时候想到如果同样要花两个小时,不如重看一遍电影。简单来说,就是话剧版的优点影版都有,但话剧版却平添了几分缺憾。
思索了一下为什么话剧版还是被叫好的,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在不考虑别的版本的前提下,本剧绝对是精彩的,因为故事内核太优秀了。就像我自己热衷于看各个改编版本的《无人生还》一样,对于这类有丰富转折的故事,我觉得只要保留了足够的戏剧冲突,水平再不稳定的改动者也是很难抹杀掉原著的优秀的。
不过,我是不建议专门走进剧院看这部话剧的。不如节省点钱期待未来的佳作吧。
另外我一直因陪审员们管1号叫“团长”而出戏,听了半天终于确认叫的真的是“团长”。死啦死啦是你吗?团长,为什么叫团长!(这不是我的锅啊,就连在知乎搜“陪审团团长”都会搜出龙文章……❓)回复赞 - 认证总觉得,话剧适合一个人观看,剧院来回的路途适合做些簇新的期待和发散的回味,就像翻山越岭去采药,和反刍清晨吃下的草,唯有大段的空白,才能稀释那些高亢的语调、浓缩的精义、以及经得起推敲的话语和思想。彩虹合唱团认证2023-05-15
于是乎,我藏在人群里,舞台藏在黑暗中,我们做好了对接。
12个人
8.2
类型: 话剧 又名: 十二怒汉 / 十二个人 导演: 田水 编剧: 雷基纳德 ·罗斯 主演: 刘鹏 / 徐紫东 / 曹毅 / 贾景晖 / 郭林 / 黄晨 / 李传缨 / 赵磊 / 兰海蒙 / 周小川 / 刘炫锐/贺坪 / 王衡 / 吴尔朴 / 贾邱 / 司琨 / 陈山 / 周围 / 马...
舞台的布置和《十二怒汉》大致相当,一间封闭的暗色调的屋子、十二把木背靠椅、十二个年纪不等的西装革履的男子、一个不怎么管用的风扇、以及一场瓢泼大雨,不同的是,《十二个人》撤去了长桌,许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每个演员的身形姿态。
在情节方面,话剧版的《十二个人》也详实了一些人物的设定,譬如3号陪审员除了隐藏的刽子手身份外,还是一个重视父子伦理对儿子付出了一切最终被辜负的伤心父亲,由此他那样固执地相信一切对男孩不利的证据,坚决要把“弑父”的男孩送上电椅;4号陪审员冷静客观,对自己生活有条不紊,从始至终认真记录分析过程,因为对自己生活的高度掌控感,他无法相信人会在高度情感压力下忘记所观看电影的情节;5号陪审员是一个出生贫民窟的医生,尽管现在的工作已经实现了阶层的跨越,但原生环境依旧是他心中无法释怀的地方,因此当10号陪审员输出“贫民窟的人生来就是小偷是贼是下等人,怎么坏都不为过”的观点时他会有非常激烈的情绪反应;6号陪审员是一个粉刷匠,踏实工作,纯朴正直,他虽然认为“假设”是老板应该做的事情,但关键时刻他能站出来维护敢于“怀疑”的老先生9号陪审员表达观点、不被打断的权利;7号陪审员是一个推销员,热心球赛,他不在乎是否会有一个男孩被送上电影,只关心自己的俏皮话有没有被听到、能不能如期观看球赛:8号陪审员是一个建筑师,这也与他表现出来的一以贯之的严谨、逻辑推理能力、用简单实验戳破证人谎言的做法相符合;9号陪审员同为老人,因此理解同为老年人的证人“坚决”的理由,一个未曾被社会关注的跛脚老人,被人们注意对于他无比重要…
人们在尝试理解和做出评判之前,首先都是基于自己站立的地方。由此会有“共鸣”和“无感”。我做出上段的分析也是基于自己“自认的理性人视角”和观众身份赋予我的“先入为主的男孩无罪论”。在某种程度上,我的观点也是一种偏见。有哲人说“每句话都是偏见”,正因为没有人能够完全独立于自己的人格和身份之上,所以说出的话语无法做到绝对的客观公正。也正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和身份,都有历经长途的“不足为外人道”,“你以为”无法触及“身不由己”、“理所应当”也不总涵盖“情有可原”,生命就是这样一种存在,评判别的生命不该从自己的生命出发。尤其是决定生命去留的大问题,更应当慎之又慎,不论是“罪有应得”还是“错杀一个”,生命一旦被剥夺、再无法重来。正如8号陪审员所说:“把一个男孩送上电椅的证词,就得这么准确!”
我还想谈谈与主题无关的一些感受:尊重。当别人表达观点时,尤其是表达不同于己的观点,能否认真倾听。一次心理咨询课上,老师让大家训练自己不说话只听另一个人说,结果证明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人很难克制自己的表达欲望。当在倾听别人时也是如此,会想赞同、想辩驳…总之说些什么,证明我在听、或者我也会说bushi( ˙˘˙ )剧中大多冲突都发生在打断别人讲话时,4号、7号陪审员为甚,我注意到他们说过最多的话是“你到底想说什么?”和“你是个什么身份?”未经倾听的打断和基于身份的质疑,在旁观者的视角下格外粗鲁。
很喜欢《菜根谭》中关于言论自由的四句:“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放诸该场景下,无比妥帖。毋因群疑而阻独见——要支持孤军奋战、合理怀疑的8号陪审员;毋任己意而废人言——4号陪审员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经常打断他人的不同陈述,堪称反例;毋私小惠而伤大体——7号陪审员因为自己的球赛即将开始而对这一场关乎男孩生命的审判漠不关心;毋借公论以快私情——4号陪审员把自己的不成功父子关系投射到男孩身上,想要处死男孩以成全自己的未被满足的遗憾…
4号陪审员“舌战群儒”
似乎随着年岁渐长,甚至自夸一些:看过的书多了,经历的人事多了,就越发失去了去评价的热情。如果有人问我你怎么看xx事,我很可能会把事情复述一下,陈述正反方的有理和不足的地方,但要问我具体的倾向,我会开始犹豫…
不记得哪一门课了,老师提到了克里希那穆提的一句名言:“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这话很适合拿来为我自己开脱:不表明立场=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但这事实上并不完全正确,或者确切一些,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带评论的观察是认清事情本质的良策,却不是指挥行动的良策。如果秉持这种态度,在剧中就是弃权,虽然不会助长主张惩罚男孩的一方,但也无益于男孩迎来公正的对待。
升华一些的话,以出世的态度处理入世的事业,是无法推动世界朝着你认为好的方向改变的。而且如果你有足够的信息、足够的理智、足够的发表观点施加影响的机会,我以为此时作壁上观并不是一种可取的做法。
我们生活的世界,这正是靠着“不带评论的观察”+“大胆假设、合理怀疑、小心求证”+“敢作敢为、要世界成为我要的模样”而不断推进的(´-ω-`)
坚持、支持对的观点,同样重要!
结尾照例是言语共勉:
“在黑暗中勇敢,追寻人类闪光,不放弃责任、良知,与滚烫”
希望我们都能“兼听正反”、“偏信(力挺)正义”,在黑暗中坚定地选择人类闪光。回复赞
更多评论
扫码下载
票牛APP
热门票随时抢 折扣票随时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