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
全部演出
演唱会
体育赛事
话剧歌剧
音乐会
休闲展览
戏曲综艺
舞蹈芭蕾
儿童亲子
潮生活
旅游玩乐
发现
十分现场
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钱包
账户设置
退出登录
手机票牛
票牛APP
热门票随时抢
折扣票随时买
微信订阅号
精彩剧评最新
活动随时看
票牛首页
艺人列表
苦鬼黄勇
苦鬼黄勇
近期演出
往期演出
相关问答
相关评论
Lv5
joan_smile
Lv5
2016-12-07
秦腔现代剧#狗儿爷涅槃#很有点荡气回肠的意思嘛 看见是秦腔二字就下手了 最近对方言类真爱了 简介都不看 最初期待最好原汁原味的民俗戏曲故事 进了剧场看见大海报又以为要主旋律了………结果是天朝当代农民史👏本子写的很用心很真实 实实在在的两个小时 说是三代其实戏全部在解放后的狗儿爷那段 中国最苦是农民再次得到了佐证 一个正当年的农民想发家致富 可是时代对他说你不可以!金花的描写也是棒棒哒 真实的悲剧女性无可救药的同情她。那位鬼影鬼步加分不少 用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所谓反面人物冷冷的看着缠着狗儿爷 另一种审视的视角。主演是真卖力气唱阿!好听!这次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还是自带乐团的 现场效果灰常好。要说有什么不满足反而也是在语言上 不用看字幕全部都听的懂 方言感对我来说不够浓烈 也许是我太重口味了😂
秦腔现代剧《狗儿爷涅槃》
1回复
2赞
Lv6
Alex蕾蕾
Lv6
2017-02-13
民国的知识分子真的是挺有意思的一群人,享受着自由的学术氛围,又饱受着战争的颠肺流离,你会因为他们苦中作乐的智慧和幽默忍俊不禁,也会因为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力量的渺小生出一种无可奈何,种种情绪郁积在胸中真是堵得慌!
提到林徽因人们总是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感情问题总是更具话题性,谁都能来插上一嘴。热烈的初恋是徐志摩,一生的相知相伴是梁思成,还有金岳霖长者般的了解和关爱,三个男人满足女性对男人不同方面的需求。人都是不完美的也是贪心的,爱上便爱上了罢,坦然的承认和接受,话说开了,不藏着掖着,但同时又能不逾矩,当时的知识分子真的是一群有意思的人,也是真自由!
战火纷飞,有着绝世才华的他们其实是有机会远离的,人才是宝贵的,在海外待着,物质条件更好,环境也更稳定,于做学问来说也是好的,但他们是知识分子啊,民族存亡之际地慷慨赴死又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发生了,也就发生了吧!
北平,一座有着厚重历史的城池,在千年的朝代更迭中都得以保存,最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却难逃劫难。死于1955年的林徽因算幸运吗,至少躲过了1957和1966两场浩劫?当初说即使流血牺牲也要保护古建筑的人啊,一转眼古建筑成了封建遗毒,是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障碍;对知识分子的改造,脱裤子割尾巴运动,洗澡割尾巴运动,这名字起的,都不好意思说出口,痛心疾首又怎么样,运动的浪潮阻止不了,建筑的承载的美学意义,历史意义通通被实用主义所取代,诗意的生活没有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通成了资本主义才干的事,真是见了鬼了……
话剧《再见徽因》
1回复
5赞
Lv5
好习惯
Lv5
2017-10-11
最近几次发布了我在国庆期间看过的电影的观后感,接下来发布以前我看过的其它电影和舞台剧的观后感。如果有最新我看过的剧目会穿插发布,这次先抽8月底我看过的舞台剧《战》的观后感发布,他们第二轮的演出在10月下旬又开始了。
这部戏是椎剧场的又一力作,在豆瓣目前评分7.3分。以前我看过他们的舞台剧《呼吸》和《毒》,均改编自国外剧本感觉都演的不错。
这部《战》不是传统意义讲故事的剧,它是一部当代运动剧场作品。
什么是“运动剧场”?
“运动剧场”《战》创始人、台湾著名导演符宏征于2009年对“运动剧场”这个概念做出了解释:当肢体运动到某种能量的时候它就是在燃烧自己:它可以把自己的惯性燃烧掉,把原来身体的制约、情绪的制约燃烧掉。在这样燃烧状态中,肢体变得放松、敏感,会对撞向肢体的概念议题产生最自然的反应。
我看这部剧时想起了以前看过的孟京辉黑猫剧团的《我爱XXX》,也就是传说中的先锋剧。《战》看下来算是运动肢体剧,也是多个演员像念诗一样挨个说了很多疑问排比句,然后结合配乐或灯光做了很多肢体动作。整部戏里还穿插了一些带台词的小故事,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和传统只靠一个故事,不靠大段肢体动作的戏剧风格不同。你可以理解为具象和抽象的区别,并没有一定孰优孰劣之分。这就像你看不懂达利毕加索的画,但并不代表他们画的不好是一个道理。
剧中的故事有因童年被性骚扰,成年后无法面对男女肌肤之亲的女生。而且她因父亲当年没帮自己讨回公道,最后父亲临终时她不肯见最后一面,去医院做心理治疗一直没有好转。有面对变态老板点头哈腰委曲求全的员工。有面对生病妻子和情人同时事业走下坡路的运动员。还有被黑社会女老大驱使去要债的杀手。其他片段都是肢体动作结合语言描述出各种感情的困惑挣扎。
我认为这部戏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大量的格斗以及运动的肢体动作,主要是乒乓球和篮球)加几个故事来表达我们在这个社会上面对外部环境或自己的家庭时,大多数人会面临很多压力。就像李宗盛写的《凡人歌》里的歌词一样:“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如同每天要战斗一样,既有和别人的对抗也有和自己的战斗。现代人有着太多的焦虑攀比从而造成不少的心里压力,而痛苦的回忆和残酷的现实又牵绊着我们人生旅途的脚步。要想获得心灵的安宁除了有斗志外,还要放下一些执念看淡一些事,正所谓有舍才有得。
演员们很辛苦虽然多为上戏学生,不过他们经过严格训练彩排,所以体力和演技都是不错的。在炙热灯光烘烤的情况下,演出中要穿西装皮夹克并带有大段舞蹈一样的动作闪转腾挪,地上还散落着不少乒乓球行动很危险,导致有人擦伤。俗话说得好: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看着他们的辛苦努力和精湛表演,观众发出会心的笑声,谢幕结束时观众们也报以热烈的掌声证明了对他们表现的认可。
没有苦逼的青春,何来牛逼的人生?演员表演时就应该除了要对得起自己的酬劳外,还要对得起自己的辛劳。很多偶像型演员平时没有钻研专业,只顾着打游戏谈恋爱不思进取。想靠粉丝变相维持自己的高收入,而没有专业的态度来做好自己的工作。这种只能算明星但不能算演员。演员在戏中演别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小鲜肉偶像是在平时演自己喜怒哀乐的故事。前者靠角色,后者靠人设。好比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央戏精学院的区别,人设这种东西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所以认真提升自己才是正道。当你给自己粉丝不是美梦而是鬼压床的感觉的时候,你的事业离到头也不远了。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猪长老,快收了神通吧!
其实有点抽象概念的剧目观众不用太刻意寻求某种统一的答案,因为戏剧有很多种形式。有些剧目就是让人感同身受去体会自己或者周围人发生的故事,如果从中感悟到了以前不懂的人生道理,或者心灵的压力得到了释放,又或者以前的怨念通过一部戏而释怀,那么这部戏的意义已经达到了他的初衷。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看剧目时会因自身的一些境遇产生不同的感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各花入各眼。剧目好不好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觉得很多肢体剧就像以梦为马,给人们一个开放式的体验。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可能从中得到不同的答案,有人从中能回忆起自己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这就是戏剧的魅力,如果你喜欢这种剧目请到剧场亲自观看。我很喜欢电影和舞台剧带给我徜徉在不同世界的感觉。
满分10分制,我打7.5分。喜欢我的观后感的可以关注我的微信个人公众号:好习惯吐槽的观后感
运动剧场《战》
回复
5赞
Lv5
婲哚
Lv5
2023-05-16
总觉得该写点什么,才对得起心中的感动。第一次在看话剧的时候,觉得前一秒还在为催泪的剧情揪着心,后一秒就被逗到笑翻。真应了那句剧评,“看戏的人是傻子,拍戏的人是疯子”。
一部好剧,当然先得有好故事。这个三家两代人的故事里,一代人从年轻气盛到耄耋之年,经历了种种颠沛流离,却不得不在守望中困守海岛一隅渡过下半生;而另一代人从蹒跚学步到而立之年,在相对平稳安定的环境中成长,却注定要与前半生相伴左右的人分离,散落到这个世界的天涯海角。这故事里又浓缩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天地辽阔,于是时世的动荡不宁和波澜不惊,人心的绝望和希望,命运的坎坷曲折和殊途同归,便一一在这个台南的小村里铺陈开来。在平静甚至是欢愉的表面下,埋着那样多的错愕、伤痛、隐忍和无奈,隐约像是看到了台湾版本的《活着》。赖声川用短短三小时打造了一个时代剧,真是鬼才。
宝岛一村又不仅仅是在讲故事。很多话剧戏剧音乐剧用华丽丽的舞台效果、排山倒海气势如虹的台词和夸张的人物表情动作来释放舞台的张力。而宝岛一村无论从舞台、台词或人物来说都是平实自然的,平实自然到活脱脱像是从我们身边出走的人,平实自然到好像在拍我们身边发生的事。
比如那种叫思乡的情感总是如影随形。即使有时候你觉得能放下了,即使有时候你觉得不该想起这些,它却又突然出现教你措手不及。于是三家人第一次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时,本是热热闹闹的,吃着吃着想到千里之外的家就突然冷了场。而那些海外求学的游子,第一次在异乡过中国新年的时候,下了课匆匆忙忙赶到某个华人聚会的现场,是不是也会在热闹和欢笑中突然感觉到一丝丝冷清?
比如每天每日的生活太细碎,当邻里关系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便难免产生与婚姻不相上下的复杂关系。会有远亲不如近邻的相互关怀和亲密,有想刺探对方私事却又不好意思的尴尬,也会有因琐事而起一会又不见的摩擦和龃龉。当天津妈妈起劲地挥着手教只会说闽南语的邻居做包子时,当一群人趴在朱家窗边竖着耳朵听邻家声响的时候,当赵家妈妈和朱家爸爸一言不合开始你来我往地斗嘴时,总会想到奶奶家的老房子。从楼下卖肉的大婶到楼上楼下的大爷大叔小弟小妹,见了谁的面都要亲热地招呼一声,连哪家的猫上别家溜达了几天也要互通有无。
比如很多人都曾被生活击垮过。会突然觉得累了,真的累了,想找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躲起来,或者买一张车票去远方。选择最决绝的方式告别一切,这样的念头会在头脑里闪过,但是绝不敢久留。于是周阿姨只是买了一张站台票,在站台上站了很久很久,看着列车来了又去,站累了,然后回家。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有安娜卡列尼娜的绝望和勇气。那是小说,这是一场戏,但更是生活。
再比如两情相悦的人错失机缘是件很可惜的事,但即使后悔也好,不甘心也罢,还是要在错开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地走下去。多年后的重聚在大多数时候,是给人一个重新记起年轻的冒失的机会,即使伤感也是淡淡的。不顾一切地弥合陌路的这些年的人,要么是极端不幸和幸运的结合体,要么只出现在韩剧。1Q84不是属于大多数人的世界。于是当大毛和阿牛在凌晨三点的月光下为那无谓的一秒争执着分开时,我们只能叹息。叹息这样无谓的事情却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常态,也叹息多年以后大毛和阿牛再见面时,他们一定不会是当年海誓山盟的样子。大毛会住在Vegas,阿牛会有三个孩子,但他们不再属于彼此。
这样平实自然的宝岛一村,又用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将戏剧的张力发挥到极致。表现台湾白色恐怖的那幕,赵家阿伯不明所以地被宪兵抓去,放回来之后不改谈笑风生。却在将要落座的一霎哆嗦了一下。不由自主地想到《兄弟》,这么多年过去我就记得一个情节,文革的时候,是会拿烟头杵在地上让人对准坐下去的。所以就算不知道台湾是否真的有坐冰块的酷刑,一样会因为某个瞬间,感到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恐怖。还有白发苍苍的周阿姨终于见到真正的丈夫的那幕。和其他眷村居民相比,一直操着体己的台湾腔的周阿姨戏份不多,也不那么出彩。但两人颤颤巍巍地走近对方、慢慢相拥的时候,舞台的灯光开始不停变化。我想那是周阿姨的内心,对于一个众人都传说投共谍的丈夫,这么多年她是怎么过来的。开始为失去丈夫伤心,为不知如何生活下去迷茫绝望,为周遭的流言感到畏惧和愤怒;后来有了周胖,她会有将儿子养大的勇气和信念,会感激帮助她的周伯伯和张将军,也会怀疑丈夫是不是真的去投了共,会想不清楚事实到底怎样;一晃多年过去,站在面前的那人还是那人,但这中间的种种,恍然一天从清晨换做黑夜,又怎可能当作什么也没有发生,这时她心里会怎么想!这幕的最后,众人散尽,只剩周阿姨一人伫立在红色的灯光中。她这是终于平静了,还是心已死呢。
最喜欢的一幕是三家人分别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北京的张家人(其实是杨家人),杨奶奶佝偻在阴影里,旁边围着七大姑八大姨们,画面恍然像是一个世纪前北平某个深宅大院的当家奶奶。然后杨奶奶一巴掌甩过去骂道,这一巴掌是你替你爸受的,完全是北平味道的霸气外露。山东的朱伯伯,原来在老家还有个结发妻。那原配妻子看起来听上去都是一副苍老模样,朱伯伯的台湾妻子本来也是干粗活的辛苦人,相比之下却要年轻好多。这些年不知道吃了多少苦的山东女人,见着自己的丈夫和台湾妻子,却只管叫自己的儿子“快叫二娘”,山东人真是淳朴好心肠。上海的周伯伯,在见到大姐的时候,那一口的吴侬软语终于像是找到了归属。他们心里的万般激动,也只会表现在紧紧攥住对方的手,轻轻地问这些年还好的不呀。只要听到对方轻轻地回一句好的呀,那种在台湾或许已经埋藏太久的,看上去生分却又无比亲密的上海味道,就全都回来了。是这些细节,让三小时的小小眷村,延展出了它背后上百个形色各异的眷村的活色生香。
最被这部剧感动的理由,在除了它的精彩和真实以外,还因为它描绘的终究是一个人性善良的美好世界,即便在经历那样多的离别、磨难和苦痛之后。眷村在异乡重生的过程,始终是温暖而美好的。
朱家在98号和99号中间的平地搭起一间屋,借着邻居的电用,一晃这么多年也就和和睦睦地住下了。总是热心快肠的老好人赵叔叔,生前似乎也不因此得到过什么好处,去世后却有那么多人来送他,他在榕树下的位置,一直都会是他的。一点一点学会说国语的朱家阿姨,即使儿子被赵阿姨瞧不起跑去了大洋彼岸,还会在对方失去伴侣、儿女在外的孤独晚年尽心尽力地加以照顾,而这一切可能仅仅源于在沟通都存在障碍时的一笼包子。
但也因为这份温暖和美好,剧终时刻免不了些许惋惜。如大观园般繁华几世,终究是红楼一梦,何况眷村一场。眷村本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特定产物,南来北往的人们在两三代之后,终究会在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眷村也无可避免凋零的命运。好在还有这些剧,这些眷村文学和影像,留存着眷村短短几十年带给世间的印记。如朱天心在《想我眷村的兄弟们》里写的,我们年少时总向往离开眷村,真到远离的时刻才知晓它的好。说到找男朋友,便只有一个标准,他来自眷村,眷村就好。
【上海】【七折起】话剧《宝岛一村》专属版
回复
赞
更多评论>
票牛APP
热门票随时抢
折扣票随时买
无票赔付
无票赔付,最高退一赔一
出票保真
全程消费保障,买得放心
配送保障
多种取票方式 安全送达
提到林徽因人们总是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感情问题总是更具话题性,谁都能来插上一嘴。热烈的初恋是徐志摩,一生的相知相伴是梁思成,还有金岳霖长者般的了解和关爱,三个男人满足女性对男人不同方面的需求。人都是不完美的也是贪心的,爱上便爱上了罢,坦然的承认和接受,话说开了,不藏着掖着,但同时又能不逾矩,当时的知识分子真的是一群有意思的人,也是真自由!
战火纷飞,有着绝世才华的他们其实是有机会远离的,人才是宝贵的,在海外待着,物质条件更好,环境也更稳定,于做学问来说也是好的,但他们是知识分子啊,民族存亡之际地慷慨赴死又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发生了,也就发生了吧!
北平,一座有着厚重历史的城池,在千年的朝代更迭中都得以保存,最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却难逃劫难。死于1955年的林徽因算幸运吗,至少躲过了1957和1966两场浩劫?当初说即使流血牺牲也要保护古建筑的人啊,一转眼古建筑成了封建遗毒,是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障碍;对知识分子的改造,脱裤子割尾巴运动,洗澡割尾巴运动,这名字起的,都不好意思说出口,痛心疾首又怎么样,运动的浪潮阻止不了,建筑的承载的美学意义,历史意义通通被实用主义所取代,诗意的生活没有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通成了资本主义才干的事,真是见了鬼了……
这部戏是椎剧场的又一力作,在豆瓣目前评分7.3分。以前我看过他们的舞台剧《呼吸》和《毒》,均改编自国外剧本感觉都演的不错。
这部《战》不是传统意义讲故事的剧,它是一部当代运动剧场作品。
什么是“运动剧场”?
“运动剧场”《战》创始人、台湾著名导演符宏征于2009年对“运动剧场”这个概念做出了解释:当肢体运动到某种能量的时候它就是在燃烧自己:它可以把自己的惯性燃烧掉,把原来身体的制约、情绪的制约燃烧掉。在这样燃烧状态中,肢体变得放松、敏感,会对撞向肢体的概念议题产生最自然的反应。
我看这部剧时想起了以前看过的孟京辉黑猫剧团的《我爱XXX》,也就是传说中的先锋剧。《战》看下来算是运动肢体剧,也是多个演员像念诗一样挨个说了很多疑问排比句,然后结合配乐或灯光做了很多肢体动作。整部戏里还穿插了一些带台词的小故事,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和传统只靠一个故事,不靠大段肢体动作的戏剧风格不同。你可以理解为具象和抽象的区别,并没有一定孰优孰劣之分。这就像你看不懂达利毕加索的画,但并不代表他们画的不好是一个道理。
剧中的故事有因童年被性骚扰,成年后无法面对男女肌肤之亲的女生。而且她因父亲当年没帮自己讨回公道,最后父亲临终时她不肯见最后一面,去医院做心理治疗一直没有好转。有面对变态老板点头哈腰委曲求全的员工。有面对生病妻子和情人同时事业走下坡路的运动员。还有被黑社会女老大驱使去要债的杀手。其他片段都是肢体动作结合语言描述出各种感情的困惑挣扎。
我认为这部戏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大量的格斗以及运动的肢体动作,主要是乒乓球和篮球)加几个故事来表达我们在这个社会上面对外部环境或自己的家庭时,大多数人会面临很多压力。就像李宗盛写的《凡人歌》里的歌词一样:“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如同每天要战斗一样,既有和别人的对抗也有和自己的战斗。现代人有着太多的焦虑攀比从而造成不少的心里压力,而痛苦的回忆和残酷的现实又牵绊着我们人生旅途的脚步。要想获得心灵的安宁除了有斗志外,还要放下一些执念看淡一些事,正所谓有舍才有得。
演员们很辛苦虽然多为上戏学生,不过他们经过严格训练彩排,所以体力和演技都是不错的。在炙热灯光烘烤的情况下,演出中要穿西装皮夹克并带有大段舞蹈一样的动作闪转腾挪,地上还散落着不少乒乓球行动很危险,导致有人擦伤。俗话说得好: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看着他们的辛苦努力和精湛表演,观众发出会心的笑声,谢幕结束时观众们也报以热烈的掌声证明了对他们表现的认可。
没有苦逼的青春,何来牛逼的人生?演员表演时就应该除了要对得起自己的酬劳外,还要对得起自己的辛劳。很多偶像型演员平时没有钻研专业,只顾着打游戏谈恋爱不思进取。想靠粉丝变相维持自己的高收入,而没有专业的态度来做好自己的工作。这种只能算明星但不能算演员。演员在戏中演别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小鲜肉偶像是在平时演自己喜怒哀乐的故事。前者靠角色,后者靠人设。好比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央戏精学院的区别,人设这种东西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所以认真提升自己才是正道。当你给自己粉丝不是美梦而是鬼压床的感觉的时候,你的事业离到头也不远了。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猪长老,快收了神通吧!
其实有点抽象概念的剧目观众不用太刻意寻求某种统一的答案,因为戏剧有很多种形式。有些剧目就是让人感同身受去体会自己或者周围人发生的故事,如果从中感悟到了以前不懂的人生道理,或者心灵的压力得到了释放,又或者以前的怨念通过一部戏而释怀,那么这部戏的意义已经达到了他的初衷。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看剧目时会因自身的一些境遇产生不同的感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各花入各眼。剧目好不好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觉得很多肢体剧就像以梦为马,给人们一个开放式的体验。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可能从中得到不同的答案,有人从中能回忆起自己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这就是戏剧的魅力,如果你喜欢这种剧目请到剧场亲自观看。我很喜欢电影和舞台剧带给我徜徉在不同世界的感觉。
满分10分制,我打7.5分。喜欢我的观后感的可以关注我的微信个人公众号:好习惯吐槽的观后感
一部好剧,当然先得有好故事。这个三家两代人的故事里,一代人从年轻气盛到耄耋之年,经历了种种颠沛流离,却不得不在守望中困守海岛一隅渡过下半生;而另一代人从蹒跚学步到而立之年,在相对平稳安定的环境中成长,却注定要与前半生相伴左右的人分离,散落到这个世界的天涯海角。这故事里又浓缩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天地辽阔,于是时世的动荡不宁和波澜不惊,人心的绝望和希望,命运的坎坷曲折和殊途同归,便一一在这个台南的小村里铺陈开来。在平静甚至是欢愉的表面下,埋着那样多的错愕、伤痛、隐忍和无奈,隐约像是看到了台湾版本的《活着》。赖声川用短短三小时打造了一个时代剧,真是鬼才。
宝岛一村又不仅仅是在讲故事。很多话剧戏剧音乐剧用华丽丽的舞台效果、排山倒海气势如虹的台词和夸张的人物表情动作来释放舞台的张力。而宝岛一村无论从舞台、台词或人物来说都是平实自然的,平实自然到活脱脱像是从我们身边出走的人,平实自然到好像在拍我们身边发生的事。
比如那种叫思乡的情感总是如影随形。即使有时候你觉得能放下了,即使有时候你觉得不该想起这些,它却又突然出现教你措手不及。于是三家人第一次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时,本是热热闹闹的,吃着吃着想到千里之外的家就突然冷了场。而那些海外求学的游子,第一次在异乡过中国新年的时候,下了课匆匆忙忙赶到某个华人聚会的现场,是不是也会在热闹和欢笑中突然感觉到一丝丝冷清?
比如每天每日的生活太细碎,当邻里关系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便难免产生与婚姻不相上下的复杂关系。会有远亲不如近邻的相互关怀和亲密,有想刺探对方私事却又不好意思的尴尬,也会有因琐事而起一会又不见的摩擦和龃龉。当天津妈妈起劲地挥着手教只会说闽南语的邻居做包子时,当一群人趴在朱家窗边竖着耳朵听邻家声响的时候,当赵家妈妈和朱家爸爸一言不合开始你来我往地斗嘴时,总会想到奶奶家的老房子。从楼下卖肉的大婶到楼上楼下的大爷大叔小弟小妹,见了谁的面都要亲热地招呼一声,连哪家的猫上别家溜达了几天也要互通有无。
比如很多人都曾被生活击垮过。会突然觉得累了,真的累了,想找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躲起来,或者买一张车票去远方。选择最决绝的方式告别一切,这样的念头会在头脑里闪过,但是绝不敢久留。于是周阿姨只是买了一张站台票,在站台上站了很久很久,看着列车来了又去,站累了,然后回家。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有安娜卡列尼娜的绝望和勇气。那是小说,这是一场戏,但更是生活。
再比如两情相悦的人错失机缘是件很可惜的事,但即使后悔也好,不甘心也罢,还是要在错开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地走下去。多年后的重聚在大多数时候,是给人一个重新记起年轻的冒失的机会,即使伤感也是淡淡的。不顾一切地弥合陌路的这些年的人,要么是极端不幸和幸运的结合体,要么只出现在韩剧。1Q84不是属于大多数人的世界。于是当大毛和阿牛在凌晨三点的月光下为那无谓的一秒争执着分开时,我们只能叹息。叹息这样无谓的事情却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常态,也叹息多年以后大毛和阿牛再见面时,他们一定不会是当年海誓山盟的样子。大毛会住在Vegas,阿牛会有三个孩子,但他们不再属于彼此。
这样平实自然的宝岛一村,又用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将戏剧的张力发挥到极致。表现台湾白色恐怖的那幕,赵家阿伯不明所以地被宪兵抓去,放回来之后不改谈笑风生。却在将要落座的一霎哆嗦了一下。不由自主地想到《兄弟》,这么多年过去我就记得一个情节,文革的时候,是会拿烟头杵在地上让人对准坐下去的。所以就算不知道台湾是否真的有坐冰块的酷刑,一样会因为某个瞬间,感到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恐怖。还有白发苍苍的周阿姨终于见到真正的丈夫的那幕。和其他眷村居民相比,一直操着体己的台湾腔的周阿姨戏份不多,也不那么出彩。但两人颤颤巍巍地走近对方、慢慢相拥的时候,舞台的灯光开始不停变化。我想那是周阿姨的内心,对于一个众人都传说投共谍的丈夫,这么多年她是怎么过来的。开始为失去丈夫伤心,为不知如何生活下去迷茫绝望,为周遭的流言感到畏惧和愤怒;后来有了周胖,她会有将儿子养大的勇气和信念,会感激帮助她的周伯伯和张将军,也会怀疑丈夫是不是真的去投了共,会想不清楚事实到底怎样;一晃多年过去,站在面前的那人还是那人,但这中间的种种,恍然一天从清晨换做黑夜,又怎可能当作什么也没有发生,这时她心里会怎么想!这幕的最后,众人散尽,只剩周阿姨一人伫立在红色的灯光中。她这是终于平静了,还是心已死呢。
最喜欢的一幕是三家人分别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北京的张家人(其实是杨家人),杨奶奶佝偻在阴影里,旁边围着七大姑八大姨们,画面恍然像是一个世纪前北平某个深宅大院的当家奶奶。然后杨奶奶一巴掌甩过去骂道,这一巴掌是你替你爸受的,完全是北平味道的霸气外露。山东的朱伯伯,原来在老家还有个结发妻。那原配妻子看起来听上去都是一副苍老模样,朱伯伯的台湾妻子本来也是干粗活的辛苦人,相比之下却要年轻好多。这些年不知道吃了多少苦的山东女人,见着自己的丈夫和台湾妻子,却只管叫自己的儿子“快叫二娘”,山东人真是淳朴好心肠。上海的周伯伯,在见到大姐的时候,那一口的吴侬软语终于像是找到了归属。他们心里的万般激动,也只会表现在紧紧攥住对方的手,轻轻地问这些年还好的不呀。只要听到对方轻轻地回一句好的呀,那种在台湾或许已经埋藏太久的,看上去生分却又无比亲密的上海味道,就全都回来了。是这些细节,让三小时的小小眷村,延展出了它背后上百个形色各异的眷村的活色生香。
最被这部剧感动的理由,在除了它的精彩和真实以外,还因为它描绘的终究是一个人性善良的美好世界,即便在经历那样多的离别、磨难和苦痛之后。眷村在异乡重生的过程,始终是温暖而美好的。
朱家在98号和99号中间的平地搭起一间屋,借着邻居的电用,一晃这么多年也就和和睦睦地住下了。总是热心快肠的老好人赵叔叔,生前似乎也不因此得到过什么好处,去世后却有那么多人来送他,他在榕树下的位置,一直都会是他的。一点一点学会说国语的朱家阿姨,即使儿子被赵阿姨瞧不起跑去了大洋彼岸,还会在对方失去伴侣、儿女在外的孤独晚年尽心尽力地加以照顾,而这一切可能仅仅源于在沟通都存在障碍时的一笼包子。
但也因为这份温暖和美好,剧终时刻免不了些许惋惜。如大观园般繁华几世,终究是红楼一梦,何况眷村一场。眷村本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特定产物,南来北往的人们在两三代之后,终究会在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眷村也无可避免凋零的命运。好在还有这些剧,这些眷村文学和影像,留存着眷村短短几十年带给世间的印记。如朱天心在《想我眷村的兄弟们》里写的,我们年少时总向往离开眷村,真到远离的时刻才知晓它的好。说到找男朋友,便只有一个标准,他来自眷村,眷村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