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 认证
    奈尔可演出资讯
    认证
    2023-05-14
    多线叙事,通过讲述投身科学的人的际遇,探讨的是一项追寻永恒的事业在无比动荡、却也激动人心的时势之中难于逆料的沉浮。 此剧最打动人之处,在于将每个有历史原型的人物当作平凡的人来刻画,由之出发去看待他们不甘平凡的事业。在《春逝》中意气风发的瞿健雄,在这一部中经历了中年和暮年的起伏。她参与曼哈顿计划、痛失诺奖、与年轻时的引路人无缘再见,都构成了她昂扬的一生中沉重的音符,使得她最后有关生死的感喟愈加有分量。 吴大有被表现为一个格外有温度的人,他个性上与刻板的科学家形象的种种不符合,恰处处体现出其人格的纯良。 他与叶启荪争论是否该借核物理书给未满二十岁的李政道读的那段,是对《哥本哈根》主题的高超再演绎,在反思科学所带来的难以驾驭的力量的同时,还织入了不同意义上的家国情怀和对人类的使命感。吴大有说:“他在尚不知生死的年纪,过早地接触了能左右别人生死的知识,而我们没有阻拦。”而叶启荪却认为,知识是第一道题,如何正当地运用它则是第二道题,第二道题不该由科学家来解答,而该由政治家来解答。 只是,政治能否“解题”化?叶启荪自己的晚年,见证的恰恰是这样的“风暴”。处于不知生死的年纪的人,拥有了掌握别人生死的权力。 在我看来,叶启荪在和吴大有的争论最后那轻轻的一句“不过借一本书”,才揭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即纯粹的求知欲是否永远无辜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也许不会有答案。 事实上,叶启荪本人也深知人的价值要超出科学的整个宇宙。他的学生熊大缜弃学从军时,他说:“星是什么?一团气体,一块石头!但是多少亿年多少亿次的偶然,才能结出一棵树、一只鸟、一个人!每一个生命,你的生命,比任何一颗星,都要珍贵得多!”这也应了“对称性破缺”的标题:纯粹的、抽象意义上的自然,本该是完美对称的;正是对称性的破缺,才使得世间有了万千差异、万千的可能性,使得人这种复杂的存在得以可能。但与此同时,这也带来了瞿健雄所遭遇的那种不公平。这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唯一处境,是一切喜剧、悲剧和闹剧的根源。 剧中出现的两个隐喻耐人寻味。一是许多人都注意到的“大海的蓝色并非反射天空,大海本身比天空更蓝”,其中“大海”“天空”可以有许多层的解读。二是开头和结尾都出现的刨花:看起来,无论人生还是历史,都是在削去偶然、枝蔓、褶皱和异常而塑造出的那种笔直里,但看过此剧之后,我们却学会了转眼望向那满地的刨花——也许,在那里,人之为人的星光也在闪烁,甚至更加能够闪烁。
回复
票牛APP
票牛APP
热门票随时抢
折扣票随时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