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倪大红、孙莉领衔主演话剧《安魂曲》中文版的全部评论
- 认证我们恐惧着死亡带来的悲伤,忧虑着死亡带来的未知。所以,我们拒绝面对死亡,甚至,仅仅是谈论。死亡的话题在数次交谈中毫无例外的败下阵来,在喧闹的马车声中渐渐消逝,而最终,车夫也只能对着马儿独自疗伤。张杰资讯站认证2023-05-17
但当灵魂摆脱了肉体的禁锢,死亡也许仅仅是灵魂的引路人,它让我们沉淀,让我们反思。老人在妻子离开后才透过窗户看到广大壮丽的世界。原来世间不仅有算盘,更有柳树,尽管它树干已空,不再绿油油。自己的一生本不必纠结给妻子打棺材是盈利还是亏损,因为他可以在给游客们开的饭馆里卖鱼,可以捉些鹅养肥了再宰掉,羽毛还可以做成羽绒枕头。一生过去了,没赚钱,没有乐趣。而且,他一生连一次都没怜爱过他的娇妻。伴随着妻子的离去,老人醒悟了,可笑又可悲。而他的醒悟,成了母亲的圣人。
母亲抗拒着命运的不公,但被生活的节奏挟持着,不得挣脱。“生活带着我走,我就走。我站在长长的队里领我那一小把糖,队很长,我没排到。”17年间,母亲的人生道路是没有十字路口的,直到母亲埋葬了她的孩子,她把身躯尽可能贴近大地,仿佛感受着孩子的温度。沉默也可,哭泣也可,重要的是,在一个黄昏,她在孩子的墓前做了选择。她睡去了,即使听了天使戴上帽子讲了小王子的故事也没有使她睡去。因为她有了选择,灵魂第一次找到了出路,所以,安然的睡去了。
死亡来临时,恐惧往往压倒一切,这是作为人类的本能。但死亡不是结束,沉淀反思之后,也许它会帮我们找到灵魂的归宿。
《安魂曲》的中文版从首演开始就饱受争议,也许因为原版口碑的爆棚,当大家的期待值与实际有落差时,自然会产生许多负面的情绪。但如果完全第一次接触本剧,除去原版的光环,中文版的《安魂曲》还是在水准之上的。
走进剧场,环形舞台便会吸引住所有观众的目光。本剧大多数情节便发生在环形舞台上。舞美设计也十分有创意,幕间换幕均是由“天使”在不经意间手动完成,情节也变得更流畅。印象最深刻的是“卫生员”场景,很有创意的将原本垂直的门设置成了在水平面上。开门的时候像是打开天花板,配合着门的吱吱声,形成怪诞与现实的碰撞融合。
此外,音乐为本剧增色许多。主旋律音乐从剧中贯穿到谢幕。不仅旋律抓耳,让观众初听就被带入,谢幕时,极富节奏感的律动更让观众不由自主为演员打着节拍。
演员表演自然是话剧重要组成部分。倪大红饰演的老人是整部剧的灵魂,而倪大红的表演完全撑起这一角色,标志性的嘶哑嗓音与角色出奇的契合。而对于孙莉的表演,大家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其实个人觉得孙莉的表演不功不过,只是有一点觉得比较可惜。孙莉所说的台词是写的最好的,但仅仅是文字本身的精美赋予了台词魅力,孙莉的演绎并没有能够为台词加分,就如同孙莉的名气并未对本剧的效果加分一样,这是有些遗憾的。回复赞 - 认证《安魂曲》中文版:动漫二次元认证2023-05-12
卡司是倪大红和孙莉。
我非常非常失望。剧情安排差评,所以我又要吐槽剧情,要剧透了。可以感受到营造了压抑的气氛,在讨论沉重的话题,但感觉导演想表达的并没有传达到。那些人世之苦,那些悲伤,完全没有共鸣。整个故事都没有讲清楚。棺材老板的女儿为啥他本人完全没印象?!孩子为啥会被泼热水?!马车车夫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我觉得只告诉一件事情的结果,但是没有过程的话,是不能完全体会到那种情绪的。而且时长好短,本来算着时间差不多应该中场休息了,忽然演员上来谢幕了。
优点:1.演员台词功底过硬,每一句台词都听得非常清楚,状态也表达得很好。2.马车出来时候的那段音乐很有趣,很喜欢。3.唯一触动到我的一幕,孙莉:"生活带着我走,我就走。我站在长长的队伍里领我那一小把糖,队很长,我没排到",感受到了底层人民被生活推着往前走,完全承受生活丢来的一切而无法改变的无力感。算是全场MVP吧。
总的来说,有人说没看过原著且没看过国外版的,会觉得这一版不错,可是我还是很失望,有种对不起这个票价的感觉。回复赞 - Lv5“我站在长长的队里,领我那一小把糖,队很长,我没排到。”大爱孙莉的这句台词。去年知道《安魂曲》要做成中文版,早早就把票买好了,朋友后来买的下午加场,恰恰临时又被安排出差,就这样一天看了2场,只能说过瘾,也算是弥补错过上海的原版演出!作为一个经常出入大小剧场的戏剧迷,这部戏还有提升空间,但并不像评论上所说的那么夸张,只能说杠精太多了,有些烂到不能看的作品却听不到他们的声音,而一些仅剩的好作品却逼逼叨叨个不停,借着蹭个热度、发泄自己的嗨点,彰显自己仅有的可怜的价值观,就像台词所说的:咸鱼臭、恶心,非常怀疑这些人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中文版确实感觉到了导演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这些不能说对与错,戏剧本身就需要多样化,如果中文版一味只做原版的复制也能想象到这些杠精的乐趣。木子耶Lv52023-05-12
倪大红的演技没的说,这个角色戏剧圈内非他莫属,全身都是戏,特别是最后结束时,听到算盘掉落的声音,那种感觉设计的太赞了!我比较喜欢孙莉这个角色,现在的观众对她太苛刻了,她在小路上奔跑、在柳树下挖土埋葬死去的孩子、老人离开时终于承受不住的痛哭、与三个天使的狂欢,让一个刚17岁的少女承受这些是一种怎么样沉重和从未有过的经历,特别是埋掉孩子后和老人的那段对话,感受到了痛苦过后的坚强,足以看出来孙莉对角色的用心和把控。马车夫前半部分挺好,后面那一幕和他的马儿在对话和吹笛子时,没有让我感受到他失去儿子后无人诉说的无助、孤独、世人的冷漠、甚至对生活的无奈,而笛子和马车是马车夫的全部,只能自己吹笛子(吹笛子是与笛子在倾诉)、与自己的马儿来倾诉,这部分缺少很强的带入感,就会显得吹笛子有点跳戏。
原版作品很经典,经典到了无需其他赘述,我看过原版视频和书籍,感觉中文版和原版最大的差距在台词的力量上,看原版字幕加上画面能直接感受到那股力量,在中文版通过听我们熟悉的语言很难感受到那股劲儿,我很喜欢列文的这本书籍,豆瓣评分也很高,今天又重新读了剧本,中文版的台词和基本上都是按照书籍没有改动,却看完中文版时感觉不到像原版的那股力量,这可能是导演需要加强的地方甚至调整部分台词。有几个地方感觉有断层,比如老人来到柳树下、年轻母亲来到柳树下、天使的出现、天使的对话和天使带着帽子讲故事、死去的老夫人再次回到舞台上、与老人一起在欢乐园坐上木马,感觉这些的出现交代的不是很清楚和顺畅,感觉这些需要导演用心去设计。
另外很喜欢这部戏的舞美,圆形的舞台和上方圆形的架子,代表着天和地,象征着人类生活的地方,每个人都逃不出这轮回,作曲也是本剧的一大亮点,最后谢幕时观众的掌声一直持续到演员离开舞台,这个曲子太有带动力了。
写了这么多,那些打了一分杠精们,如果还是一味带着原著的精神去看话剧,在家读书吧,同时也写给剧组,作品本身因为太经典,观众的要求就会更加严格,毕竟经典都是无法撼动的,希望能继续打磨变得更好。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好戏,今年值得看的新话剧更是屈指可数,引进原版作品越来越多,我们更需要有自己文化的作品。回复赞 - Lv4中文版较之原版有很多地方处理得更柔和、轻快了,部分消解了原版的沉重和虚无。这种柔和的处理我猜一部分是主创团队的有意为之,另一部分是文化背景和演员能力所限。lily张Lv42023-05-12
有意为之的部分例如:木匠弥留之际旋转木马的设计 —— 原版中的舞台设计是所有人都在马车上欢聚,互相交谈与倾听。旋转木马在舞台上当然是美的,白得发光的马是大而震撼的,但也是过于梦幻和突兀的、除了木匠夫妇以外缺乏其他参与者的,和全剧的基调稍微有点脱节的。
文化背景导致的部分例如:三个天使的角色没有什么层次感,基本是在用一种堪称插科打诨的方式给舞台带来薄薄一层轻松愉快的色彩,完全淡化了角色中庄重和哀伤的成分。不知道是编导团队觉得这种宗教气质的角色水土不服所以处理成这样?还是演员自身的文化背景局限让他们选择这种表现方式?
演员能力所限就不必说了....年轻母亲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有非常重要的台词。我从头到尾不能理解孙莉的台词处理,营造出一种几近轻佻和轻快的氛围,实在是不能原谅的败笔。如果这个角色是一个相对给力的演员,全剧口碑应该不至于差到如今这个程度。倪大红老师还是非常值得尊敬的,戏份吃重并carry全场。但倪老师对角色的处理其实也是非常柔和的,不确定其中几分有心几分无意。木匠原本是一个精于算计的犹太人,贪婪吝啬有之,精明谨慎有之。但倪老师凡是遇到那些体现精明吝啬的台词都处理得有些单薄,而那些情感流露的部分倒是都非常充分。让人觉得年轻母亲问出的那一句“您是圣人吗”实在是没毛病,确实感觉木匠的“神圣性”表现得比“凡俗性”充分很多。考虑到倪老师在都挺好中的形象,倪老师处理这种凡俗角色应该是没有难度的,倾向于认为这是倪老师选择的表现方式,但个人觉得这种处理方式稍微有点减损角色的复杂性,以及在面对老妻、婴儿和自己的生命终点时推进的层次感弱了一些。
中文版偏于柔和、轻快感觉也是这个版本被原版爱好者所诟病的原因之一。但个人觉得中文版选择处理得更加柔和本身并不是问题,并不觉得只有与原版一致的沉重才是这个剧本唯一的表现方式。我觉得比较可以接受的一个柔和处理的例子是:木匠在最后一次去看医生的时候的那一段质问:“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说出过一句意料之外的话,没有说出过发自内心的东西”。这段话原版的处理大约是愤怒而绝望的,但倪大红老师的处理可能是哀伤和无奈更多。医生的角色也是改得轻快了,但我还是可以认同的 —— 我觉得医生这个角色可能是唯一一个稍微轻快一点也无大碍的角色。
其他大多数演员的表现还是中规中矩的,并没有格外觉得马车乘客们口齿不清,比起天使和车夫,倒觉得马车乘客们的表现还更在线一些。个人非常喜爱马车乘客们的台词,其实是非常精彩的,完全不是调节气氛的闲笔。马车车夫的表现确实是有点弱,可能是除了孙莉以外另一个有点勉强的角色。回复赞 - Lv4repo🌟🌟🌟第一次写话剧影评,希望大家喜欢👀RekiLv42023-05-11
1⃣关于舞台,整个舞台以“圆⭕”为主题,这里很奇妙,给我感觉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不谋而合,⭕在话剧中想表达的是人生苦难最终会走向“圆满”,⭕在中国表达的是“轮回”,中西方都用圆表达了向死而生的希望🌈🌈。另外每次马夫出现都带着荒诞的的音乐🎶,很西方,但是给人感觉努力想幽默却没办法幽默起来的尴尬,也许他的作用不在于让整个剧充满黑色幽默,只是用来中和整部的沉重。
2⃣关于演员,倪大红,饰演一名棺材老爷,台词、演技无可挑剔,把角色塑造得很好👍;老妇我觉得临死的那段有待改善,有点用力,没有表达出生命结束的无力感,死后遇到天👼那段演的不错,像极了返老还挺童的样子;孙莉❤,整部剧最爱的角色,最爱她在小孩死后挖土埋葬的那段,非常触动,孙莉在整部剧感情传达最剧烈❗❗妓女醉汉,一直在笑,可是他们不知道笑只是代表还没哭;大夫🏥,这个角色可能很少人会对他留意,但是这个角色大大加深了整部剧的苦难基调,无情、冷漠毫无苦难可言,强烈的对比❗
3⃣关于不足,🤔🤔🤔整个剧都用翻译腔,旁白也通过演员念,很难带入,而且给人感觉怪怪的。地名、妓女醉汉的聊天有许多外国翻译过来英文,听得特别费劲。汉化后并没有让人很惊艳,除了翻译腔外,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这部剧的背景仍是以色列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对于我们而言,这个国家这个小村庄那个时代到底是个什么年代,不清楚故事的大背景自然难代入,如果汉化成中国清末、抗日或者新中国的背景下我们可能会更加理解这部话剧的精髓。
💕最后最后,话剧是现场演绎电影,一部好的话剧要有好剧本好演员好幕后,而且有着难以复制的特点,成品难度不亚于一部电影,因此话剧的成本远高于一部电影,花着高价去看一部不知风评如何的话剧让很多人对话剧望而却步,导致话剧市场一直很低迷。我衷心希望中国话剧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让好的话剧不被埋没。回复赞 - Lv4看的时候不住啜泣,一出剧场就买了本原著,结果地铁上一刷豆瓣五分不到,迷惑。诚然这个剧的节奏很慢,但大段剧的主旨是死亡,却是向死而生。老妇死去了,她一生辛劳备受冷落,临终前第一次得到丈夫泡的茶,梦里有爸爸妈妈的笑声;年轻母亲的婴儿死去了,她没有做过大事,只是洗衣扫地,她麻木到抱着孩子没日没夜地疾走,她没有泪,但她第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作出选择,她在深夜离开,得到解脱;老人死去了,他做足了赔本买卖,对她来说活着就是亏损,只有长眠才有利可图,他从未见过柳树那边的河,他本可以打鱼卖鱼养鹅卖鹅毛做的枕头为生,而不是打棺材,虽然他一辈子过去了,或许一切都未能如愿,但他临终前看到了生命的其他可能,好过没有。剧里我最喜欢的台词是这样的:“谁说幻觉是谎言,我们的生活才是谎言,这个世界才是谎言,真实的世界是闭上眼睛的时候创造出来的,当你不能再向世界睁眼的时候,真实才在那里。”既然活着即是虚幻,我们在虚无的谎言里更要全然紧致地过活,当生命将至走向真实的时候,希望是精彩的一生。难道这不是EnglishLv42023-05-15回复赞
- Lv3首先,我想献上我对倪大红老师的顶礼膜拜,作为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该作工具人的时候很尽职,波澜不惊、冷漠绝情、贪财斤斤计较,但是不抢戏,给扮演老太婆、少女妈妈甚至马车夫的演员留足表演空间。最后一段情绪爆发,积蓄的力量释放得非常有张力,我真是立刻哭成狗(前面也有哭,哭的是断断续续的,因为一两句台词触动到哭泣),尤其是梦境中的旋转木马,情绪酝酿得非常好,荒诞但不突兀,全场能够听到此起彼伏的哭声和咳声(深圳今天真的不冷,相信大家不是因为看到结尾感冒了😷)。哈哈看话剧Lv32023-05-14
说说剧本,坐我旁边是个妈妈带着穿着初中校服的儿子,明显能感觉到妈妈不想让孩子看懂的部分孩子看懂了,希望让他了解的部分,小盆友没有共鸣。扪心自问,在几年前我也不会喜欢这个主题,觉得没有波澜、渲染死亡,可是因为经历了一些死亡,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身为女性不自由的悲哀,真的很难不心里难受。就像孙莉饰演的少女妈妈问“天使”:“我该睁着眼呢还是闭上眼”,女人似乎并不常见与“勇士”的名号挂钩,也许就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太过柔软,不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丧子的老马车夫,和《一句顶一万句》的主题不谋而合,为了找一个说得上话的人,吴摩西出走延津,而车夫一直在路上,却找不到出口。
说回做棺材的老头,临了没有一口自己的棺材,最最最遗憾的是一辈子没有体贴地对待自己的老婆子。这一段,哎。。。我组织不好情绪,总之,死亡才能教会人珍惜的话,一切都迟了。回复赞 - Lv4